再读《平凡的世界》

上一次拜读大概是3年前,当时还在上大学,印象最深的是不理解少平拒绝少安一起开厂做土财主,独自离家做了煤矿工人,每天在生死线边缘徘徊,靠体力挣着看似很多的工资。以及最后晓霞被淹死时我也鼻子一酸。再次就是最近,每天通勤路上,听书成了我最大的兴趣,应景的背景音乐与朗读者的语气带入,更加让人有沉浸的体验。可能正因为如此,好多个大大小小的场景都使我酸楚到几近飙泪:少平因为面子不敢早去打饭,少安因为家境没有继续上学,玉厚老汉安慰少安分家,少平供兰香上学,少平师傅煤矿为救人牺牲时,晓霞死时…也可能因为年纪大了经历过一些事情,对人物所处环境有比以前更深刻的感悟。这些感觉以前还不曾有过,确实因为读过的书不多,也因为之前都不求甚解,没有静心将自己带入小说主人公的场景。但要说带入感情有何用处,大概就是有机会静下心来罢了,在如此嘈杂的生活中难得有片刻宁静,甚是美哉,亦或将主人公经历的一切替换为自己视角,现实里遇到一些困难,也会时常拿来激励自己,他都可以解决比这困难的多的事情,我遇到的这些苦难又算什么。如此正向反馈,也未尝不可。从另一角度也诠释了罗翔老师说过的一句话:你所看过的每一本书,内容可能都会忘的一干二净,就像你吃过的饭,你不会记得自己吃过什么,但是它们的确都会成长为你的血与肉,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你。食物之于肉体,正如书本之于灵魂。

可能所处视角不同,这次看到了以前没有看到的东西

孙玉厚,一个普通到没有多少台词的配角,一个无能软弱卑微到土里的人。他太无能了,给弟弟娶媳妇自己丢了唯一的房子,没能把光景过好耽误了少安上学和结婚,儿女们遇到任何问题他没能拿出任何解决办法,甚至一点点小忙都帮不了,他能做的就是“开明”:爸爸这辈子就这样了,你想怎么干就去干。就好比你请教别人一件事,他说做你觉得正确的事,一个好像没有任何指导意义的指导。但是这一切并不能怪他,为给弟弟娶媳妇他可以倾家荡产,这一点至少说明他还是有些许“魄力”,在我看来他真正的厉害之处在于可以在金,田两家瓜分双水村之时,可以使局势“三足鼎立”,虽然田家看不起孙家,但至少不会为难他,金俊海甚至可以无条件帮他家那么多忙,小到给少平兰香提供住处,大到少安结婚主动给借那么大一笔钱。可能金俊海帮他是看重少安有能力,可是少安有能力不也侧面说明玉厚老汉的能力吗?子不教 父之过,那同理儿子有所作为我们自然不能忽略他父亲的作用,况且还是教出三个懂事靠谱的孩子。如此有能力的人,依旧穷困潦倒,吃了上顿没下顿,全家老小一起熬煎,唯一的原因大概就是社会的问题。我对当时的社会并不了解不做过多评判,但时空重复到孙少安身上,如果一直实行大集体,他又何尝不是走了他父亲的老路,依旧能力出众,依旧穷困潦倒。倘若孙玉厚所处的时代也会发生1978年这样的变革,他也未尝不可能做出一些改变。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到普通人身上就是一座山

孙少平,全书第一个出场的角色,刻在骨子里的贫穷与自卑,但是也有作为人与生俱来的尊严。只能拿最差的伙食所以不敢和同学一起去打饭,甚至就着雨水把剩菜里的汤汁一起吃掉。因为极度自卑,第一次在润叶家做客见到晓霞紧张到不会说话。如此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人,为什么后来可以在揽工地和煤矿地颇具魅力,甚至还得到地委书记女儿的青睐,大概因为其好学,无他。生理上的各种苦难,在其初次发现沉迷读书时可以忘却这些痛苦,了解别人如何度过苦难的一生,苦其心志,饿其体服,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毕业后乐于得到乡村教师的职业,初到黄原时向贾冰借书,碰到晓霞后每两周换书,孙少平把握所有可以阅读的机会,此时已不再为了忘记挨饿,更多的是乐在其中,从中他看到了各种人物所经历的一生,看到国家正在经历的挫折与变革,长此以往他对苦难有了自己的理解,甚至乐于经历这些苦难。大量的阅读使其眼界早已摆脱了自己那副农民躯壳的束缚,他知道常人所不知道的东西,可以看到别人看不懂的本质,在揽工汉与煤矿工中间自然就会“降维打击”。在我看来,路老多少对读书有些神化,在上世纪70年代,阅读确实是唯一可以掌握信息的且廉价的方式,读的多自然就懂的多,而社会发展早已今非昔比,一个视频,一个电影,一场论坛,都可以快速获取大量的信息,只是书本可能是最廉价且最完整的一种。读书与成功其实不应该完全绑定,功利化的去做一些事情往往会适得其反。其实它更应该像一种兴趣,和运动,音乐等价的一种兴趣,繁忙之余使身心获得放松,仅此而已。在第一次看到少平拒绝少安一起开厂独自出门打工时,我内心一万个不理解,既然都是为了钱,和哥哥一起在村子里做大做强不香吗?现在再看过来,可能多少有些共情。少安没有少平读的书多,他内心更多的是一种帮扶家庭的责任感,为了家庭他可以牺牲一切,所以少安其实比较单纯:把日子过好,让家人在乡亲面前抬起头做人。少平也有这种愿望,甚至把给父亲盖新房作为其打工的一种使命,但是他更多的还有自我,他读过书,知道外面的世界还很大,并不甘心一辈子就在黄土地里折腾,他将回家作为闯荡失败后的底线,这和现在的我们又何其相似:故乡放不下灵魂,他乡放不下肉身。少平与晓霞的爱情虽然以悲剧结束,但是我认为这也是最为完美的结局,他们确实彼此欣赏彼此爱慕,但是现实一定是逃不过的一道坎。少平也不止一次对他们的未来产生担忧,现实角度来说他们如此不般配,爱情可以轰轰烈烈,但是结婚无疑会是一地鸡毛。少平是一个完美的人设吗?非也,在得知有煤矿招工后他便依靠和晓霞的关系让她帮忙打点关系,可以说是比较阴暗的一面,但也可以说是人之常情,对于这件事的对错我们无从评判,好多事情都没有对错,如果将自己带入少平的处境,我们会这么做吗?

孙少安,作为本书男二号,主角光环也没有过亮:高小毕业无奈辍学,错失青梅竹马,砖厂破产,痛失秀莲。困难一个比一个难熬,但他都挺过来了,所谓关关难过关关过。我一直觉得因为家境而不得不辍学是一件及其痛心的事情,何况少安成绩拔尖,能力出众。如此优秀的人没有继续深造实在令人痛惜,且看他在大集体时的组织能力,敢于先行尝试承包责任制的魄力,挣到第一桶金时敢放开手脚开办砖厂,破产时可以重整旗鼓,挣钱之后给村子盖小学。我们没有理由怀疑如果他有机会上更高的平台可以做的依旧出色。但是不得不提,结果好坏除了个人能力,还要看时代的进程。希望我们作为当局者视角时,不要把自己的努力看的太重,很多时候不是你付出的多努力的多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尽人事,听天命。作为旁观者视角时,对于和你能力差不多甚至不如你但是结局好很多的人,也没必要自暴自弃,结果好坏除了个人能力,还要看时代的进程,你和任何其他人本来就是不同时空下的两个独立个体,本来就没有可比性,所以少点攀比,做好自己。少安结婚的剧情倒是有些戏剧性,路遥老爷子安排了因为出不起彩礼以及和润叶门不当户不对就让秀莲做了少安的媳妇,但没有提秀莲和少安的家境也相差很多,以及润叶肯定也不要彩礼。而还算门当户对的润叶与向前结婚后并不幸福,我斗胆一猜,作者是否想表达在追求爱情的路上,不要太参杂其他因素。现在看来这期盼是否过于理想化,现如今,有几人对待爱情可以如此纯粹,做到的又有几人真的幸福。真正做到如此的书里也真有:少平与晓霞,他们对待爱情足够单纯足够理想化,灵魂的彼此满足早已打破了现实的壁垒,但是现实也只能以悲剧结束。从少安开办砖厂到倒闭到东山再起,作者多处插入对河南人的描写,有正面也有侧面。我一直认为因为一些个体原因上升到群体层面,以及对群体打上某些标签是一件及其无知,无能,无脑的行为。这类人大概没有什么见识与主见,人云亦云,生活中大概也不如人意,通过跟风贬低他人抬高自己来达到内心的自我满足。作者此处的描写大概也是希望我们不要成为这类人,写实小说中也有如此期盼,可见路老良苦用心。秀莲可谓是全书少有的几个完美角色,从不顾世俗眼光不提彩礼不管少安家贫到全心辅佐少安支撑整个穷家,从初开砖厂料理的井井有条到砖厂破产不离不弃,给丈夫打气让少安重新振作起来。几乎没有缺点的角色为什么要安排肺癌这个结局给到她呢?因为这就是生活啊,这就是我们的世界,所有人一定会经历生老病死的平凡的世界

田润叶与田晓霞,性格完全相反的两个人,给我的感觉晓霞象征着新时代独立女性的角色,她们有能力,有见识,敢爱敢恨不惧世俗的眼光。润叶的感觉更偏保守本分,会给自己身上放很多担子,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为了她们眼中的大局会考虑牺牲自我。润叶第一次出场是叫少平去田福军家吃饭,她给少平拿了很多菜,而且自己主动出去担心少平拘谨,如此体贴入微的描写使我对这个人物立刻产生好感,我相信这是电视剧无法表述出来的。但是后来因为向前的原因润叶一直要少安来趟城里,以及润叶结婚后依旧想着少安而冷落向前,此时她的执拗又使人多少有些反感,但我们会因此而否定她吗?当然不会,她可以将自己一个月的工资都给少平让他好好吃饭,可以为了田福军的工作牺牲自己的婚姻,也会体谅向前的遭遇后回心转意。这就是普普通通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光点,也有不那么光彩的一面。晓霞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陪伴了徐老汉多少年的老黑猫死掉后,在所有人都不以为然并且自己忙自己的没有注意到这一事件对徐老的打击时,晓霞又主动给老汉买了一只几乎一样的小黑猫。博学洒脱又温柔体贴,这样丰富的人物设定很难让人不喜欢。

田福军与田福堂,他们都是各自负责区域的领导人,福军明事理,办实事,有自己的原则并敢于为此和上级闹掰。福堂只是想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怎样做出花来,因为心胸狭隘能力不足,做出的“花”也都弄巧成拙,偷水淹死了金俊斌,炸山修坝又炸死了田二,而且这两件事并没有起到什么实质性的效果。这位村领导人一心想着做些轰动一时的大事,为村民,也为他自己,但是实在德不配位。这让我想到之前看过的曾国藩传记同样的启发:做人做事一定要踏实,该来的总会来。通过投机取巧而爬的很高的人早晚会暴露,能力不足以支撑他在那么高的位置,爬的越高摔的越惨。那福堂就真的一无是处了么,也不是,在经历了儿子女儿的婚姻都不幸之后,在被1978年突如其来的改革车轮压过之后,在双水村领导人换届之后,他好像变得开明一些,接受并释然了他所经历的一切。要么主动改变自己去适应这个社会,要么只能被社会驱动着进行改变,社会总是变化的,人也是。以前总想着当官的人可太舒服了,没有裁员没有生存压力,身份地位还噶噶高。但是看田福军的政治线路就会发现这条路也同样不好走,做好了得了民心,但是会碰到别人的蛋糕,他们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来打压攻击你;做不好了那不用说,群众就可以将你骂的体无完肤。不管做好做不好都会被攻击。而且几乎没有陪伴家人的时间,996在他们眼里可能真的成了福报?当然这是想做点事情的人来说,如果只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那这样的领导似乎过的确实舒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要自己不表明立场就不会树敌。想做事的人如履薄冰,浑水摸鱼的人悠哉悠哉享受生活,何其讽刺。

孙玉亭,双水村领导人的一把手,全文有他出现的地方就有讥讽与滑稽的描述,可谓丑态百出。自己光景烂包的一塌糊涂的时候依旧热衷于革命,对于下属喜欢指指点点下发指令,对于上司田福堂又是各种跪舔。在给少平谋得一份教书工作时,立刻觉得自己是孙玉厚一家的恩人,他哥欠他的,他要去好好吃一顿,这是他应得的。在少安砖厂风声水起时又舔着脸找侄子把自己媳妇安排去工作,少安砖厂倒闭后又对其狠狠的挖苦,对少他们的钱记得门儿清。这个人物形象可以说是现实里的一些人的翻版,在你辉煌的时候他们认为是你的亲戚,你理应给予帮助。你落魄时他们认为是你的亲戚,你理应先帮他挽回损失,你自己的死活倒是和他们关系不大。在他们顺手帮了你一个忙之后好像觉得拯救了银河系,你们全家都欠他的,就是说,就算他们顺手帮了外人一个忙,大概也不会有如此高的自我评价,就因为你们是亲戚?如果亲人这个词沦落到如此势利的地位,我是有点脊背发凉,这与背后捅刀子的人大概没什么两样,而且更为危险。

双水村的村民也略微好笑,他们特别喜欢攀比,喜欢看热闹,只要自己没见过的新鲜事,就算耽误农活也要去看热闹,对于这一现象鲁迅发表过大量名言:“喜欢看热闹是中国人的劣根性造成的”。“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捽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中国永远不缺看热闹的人”。我们先大可不必对此抨击,结合当时时代来看,社会发展缓慢,经济与文化落后,在这个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爱凑热闹在当时看来可能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如今社会的发展与当时早已不可同日而语,我们又有什么资格站在当下的立场对当时的人评头论足呢?反观若干年后,后人在他们的视角看岂不是也会觉得我们此时做的很多正常的事情简直不可思议。

最近也着实有些焦虑,工作上,生活上,股市上以及网上充斥着的互联网的负面信息,其实之前也有过很多类似的困难,但是从来没有哪个像现在所面对的那么难,可能是因为之前困难的都度过了,回过头去看看才发现没什么。正如当下所面对的,过段时间再来看,希望也可以轻飘飘的说一句,这没什么啊。

每次遇到各种棘手的事情总想着等熬过这段时间就好点了,然后这段日子就全身心扑到这个问题上,其他的社交,娱乐都凑合度过与我无关,因为我现在要解决当下的问题,其他的等过了这个坎再说,我现在过的不是想要的生活,我只是想把这个困难熬过去。但是,熬过去了就会等来我想要的生活吗?后面还会有别的困难等着我呀!细细想想,这些一个个的困难以及困难之后的一段乐呵日子,这些一切的一切,正是生活本身啊!正如德索萨所说:很长一段时间,我的生活看似马上就要开始了,真正的生活,但是总有一些阻碍阻拦着,有些事得先解决,有些工作待完成,时间貌似够用,还有一笔债务要去付清,然后生活就会开始。最后我终于明白,这些障碍,正是我的生活

最后用全书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最为结语,与诸君共勉:

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每天都要发生许多变化,有人倒霉了,有人走运了,有人在创造历史,历史也在成全和抛弃某些人。每一分钟都有新的生命欣喜的降生到这个世界,同时也把另一些人送进坟墓。这边万里无云阳光灿烂,那边就有可能风云骤起地裂山崩。世界没有一天是平静的,可是对大多数人来说,生活的变化是缓慢的,今天和昨天似乎没有什么不同,明天也有可能和今天一样。也许人一生仅仅有那么一两个辉煌的瞬间,甚至一生都有可能在平淡无奇中度过。不过,细想起来,每个人的生活同样也是一个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得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战斗,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这个平凡的世界里,也没有一天是平静的。因此,大多数普通人不会像飘飘欲仙的老庄时常把自己看作是一粒尘埃,尽管地球在浩渺的宇宙中也不过是一粒尘埃罢了,幸亏人们没有都去信奉庄子主义,否则这世界就会到处充斥着那些看破红尘而又自命不凡的家伙,普通人都在为具体的生活而伤神费力,尽管在某些超凡脱俗的雅士看来,这些芸芸众生的努力是那么不值一提。